通版阅读请点击:
当前版:03版
本期发布:
陕西多措并举推进秦腔艺术传承发展
  本报讯(记者 赵婧)5月11日,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,解读《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实施情况。据介绍,《条例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,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、人才培养、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。
  秦腔是我国最悠久的剧种之一,是陕西的艺术瑰宝。目前,我省共有各类秦腔艺术表演团体173个,共有各类秦腔艺术人才426人,占全省戏曲人才的71.5%。
  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在会上指出,目前我省秦腔发展存在演出市场不断萎缩、演出人才流失严重、秦腔专业院团大幅减少、节目生产运转乏力、生态持续转变等问题。
  “今年是《条例》实施的第一年,切实抓好《条例》的贯彻落实对于繁荣发展我省戏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。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杜金根表示,我省将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、研究制定秦腔艺术中长期发展规划、健全和完善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对市、县(区)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四个方面把《条例》明确的责任落到实处。为培育有利于秦腔艺术活起来、传下去、出精品、出名家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  “我们正在精心打磨,力争创作出代表陕西戏曲一流水准、攀登国家艺术高峰的新时代现实题材剧目,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《条例》。”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。
  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,西安易俗社总经理惠敏莉在会上表示,今年易俗社正在创排大型爱国主义题材剧《昭君起义》,此外还将联合10所学校在易俗社街区露天舞台进行汇报演出。
  “今年也是易俗社成立110周年,希望围绕贯彻落实《条例》,把本地百年品牌和文化传承传播得更加久远。”惠敏莉表示。